校领导在大学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行政工作报告(高校)
  • 2025-07-13 工作会报告 309
校领导在大学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行政工作报告(高校)

校领导在大学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行政工作报告(高校)

校领导  **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学校向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作行政工作报告。报告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过去一年年学校事业发展情况;第二部分,下阶段学校整体工作思路及拟推进的重点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代表提意见。

第一部分  过去一年学校事业发展情况

    过去一年里,全校师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育人”“文明”“发展”三大核心使命,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以70周年校庆为契机,全面总结办学经验,科学谋划未来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顺利开局起步,办学声誉持续提升,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以优异成绩献礼建党**周年和建校70周年。

    一、谋划新局,跑出深化改革“加速度”

    学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加快构建办学新格局。

    1.“十四五”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开局起步。编制公布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十大重点任务和七个专项计划。高质量完成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在教育部组内评价中各项指标均位居第一档,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首次进入全球前350。顺利完成新一轮“双一流”整体建设方案和学科建设方案的编制报送,完成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阶段性总结与新一轮申报。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调整完善学部制度,进一步优化院系设置,组建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成立比较文学系,试运行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2.实施卓越育人、卓越学术和通识课程“三大纲要”。坚持“育人”“文明”“发展”三大核心使命,立足国家和世界新人才、新科技、新学术策源地的发展愿景,推出《卓越学术纲要》《卓越育人纲要》《通识课程纲要》三大纲要,举办中外合作办学与卓越育人论坛、通识教育与思维训练论坛、“幸福之花”学科交叉发展论坛、卓越学术报告等系列活动,着力营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努力构建卓越育人与卓越学术融通的新发展格局。

    3.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修订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会议议事规则,清理校级议事协调机构,制定校级议事协调机构管理办法,提高决策、咨询、落实能力。对机关职能部门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进行梳理,初步解决任务交叉、协调不顺等问题。顺利完成若干教学科研单位和......此处隐藏15136字,下载文档可见......逐步实施院系作为收支全成本核算中心和管理运行中心的行动方案。统筹考虑院系社会服务、上级拨款和捐赠等收入和各类支出情况,建立各单位的收支和财经管理责任制。改革院系经费拨款模式,除保证院系基本运行的经费外,学校各类资金主要支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的各类专项。学科建设分层级管理,对于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建设学科和发展领域,及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认定的重点专项,由学校给予相关资金重点支持;院系自主选择建设的学科或学术发展方向,主要由院系根据实际情况多方筹措资金解决,鼓励院系积极争取社会服务资金,学校根据发展状况给予不同支持。推动个人、院系、学校的共同成本分担机制。鼓励院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盘活资金存量,并逐步转化为新的发展动力和能力,从而产生更多学科发展和创收的生长点。

    4.提升管理服务效能。继续推进机构“三定”工作,一体推进机构、职能、人员的优化配置,激发人员活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设“支点”数据治理平台,实现各信息系统实时数据的治理优化与开放共享,推进已归集数据的状态分析跟踪、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建设,建立数据分析模型,逐步形成一批典型应用,探索数据支持学校治理决策的有效机制。推进与普陀区、长宁区的相关土地、房屋置换工作,落实区校合作协议;对学校空间资源进行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提升房屋使用效率。加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先进科学仪器创新研制能力。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和校园稳定。

    5.构建“两弧三重点”国内合作交流新格局。全面落实“国家战略精准对接工程”,围绕“幸福之花”行动方案,以上海为核心和支点,沿长江经济带“一横”和沿海经济带 “一纵”,主动布局**大学服务国家发展的“两个战略之弧”。进一步统筹学校教育、科技、经济、人文等领域的优势资源,主动布局上海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国家战略的校地战略合作,在关键节点城市重点布局合作办学项目和研究基地。重点与一批高水平双一流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重点与一批高水平有特色师范大学建立优先合作关系,重点做好教育部指定对口支援高校和省部合建高校的合作式对口支援工作,构建**大学与国内相关重点高校的合作交流生态圈。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已经踏上了建设一流大学、实现卓越发展的新征程。让我们以无愧于新时代的昂扬姿态,交上一份奋斗者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