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坚持以“三个着力”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总结材料(高校)
  • 2025-07-26 工作汇报 695
学校坚持以“三个着力”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总结材料(高校)

学校坚持以“三个着力”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总结材料(高校)


    **大学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坚持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着力推动课程育人理念入脑入心。坚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通过多维路径实现课程思政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构建三维立体学习矩阵,建立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实践研修常态化学习模式,通过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党员干部培训、教学管理干部轮训、新教师入职宣誓、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营等载体,系统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重点研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思政课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切实增强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创新浸润式学习模式,开发理工智课平台、建成思政教育虚拟仿真体验中心,借助VR等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式学习环境,建设思政教育虚拟仿真金课资源库系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虚拟仿真教学体验系统、四个自信专题教育体验系统以及四史教育虚拟仿真体验系统,搭建教学案例库、问题库、素材库、在线示范课程库等一批数字化学习资源。三是营造全域覆盖育人氛围,建好建强学校各级各类思政类公众号,形成立体化网络思政平台矩阵,定期推送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打造理工青年说”“理工群星榜样的力量”“卓越追光思政大课等网络育人品牌,切实推动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等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入脑入心。

    二是着力推动课程育人机制有序有力。一是完善同向同行的运行机制。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深入构建纵向协同、横向联动的课程思政运行机制,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宣传思想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组,统筹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研究共性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确保课程思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形成党委领导、党政协同、各单位齐抓共管、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共担共促的责任机制。建立学校各二级单位教师的三级课程思政责任体系,学校党委统筹监督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整体运行;各二级单位党委(党总支)承担主体责任,结合单位特点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注重发挥基层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教师承担育人责任,加强课程思政相关学习并在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三是完善互融互通的保障机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课程思政建设;构建由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党政领导听课共同构成的评价体系,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完善激励机制,选树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堂和名师,进行成果展示和宣传推广,并予以一定奖励;建立约束机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奖评先的重要依据。

    三是着力推动课程育人举措见行见效。一是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抓好专业课程主战场。制定《**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注重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公共基础等不同课程类别和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分类挖掘,编辑出版《**大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集》等,帮助教师把课程思政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学资源建设各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强化办学历史、行业背景、学科特色等校本资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通过深入挖掘学校在工业救国、工业兴国、工业强国进程中的红色办学历史,以及材料、航运、汽车、理学等特色优势学科与专业积淀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大国工业》《大学物理》《药物现代评价方法》3门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结构力学》《医学基础》等5门课程入选湖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1门课程上线新华思政平台等一批课程思政金课,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二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好课程思政主力军。依托武汉理工-新华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持续完善线上线下课程思政培训体系,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师资培训,将课程思政培训融入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大力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微课大赛,不断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每年面向全校培育遴选40名左右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或教学团队,每两年评选40名左右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纳入学校表彰体系予以表彰,强化学校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三是加强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用好课程思政主渠道。学校充分体现以学生学习成效为目标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等,探索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以示范项目建设形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每年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0门、示范课堂100个,学校课程育人项目《融合通识·思政的大物理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大学重视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思政课一课一品、特色选修课创优行动和师生假期社会实践等,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元素,着力打造育人与育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思政教育体系。课程门门有思政味、教师人人担育人责、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初步形成,涌现出全国最美大学生、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一大批优秀典型。